族群简介
撒奇莱雅族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当中,以清光绪4年(1878)年达固部湾事件(加礼宛事件)的影响最大,在民族服装色彩与火神祭典当中,除了有吊念祖先与历史事件的意义外,也再次凝聚族人的民族认同。
美丽的家园
撒奇莱雅族(Sakizaya)的传说中,祖先由海外迁入东部后落脚花莲平原,在十七世纪荷兰、西班牙的纪录中,就曾经出现过。十九世纪末期,清朝开始积极经营东部与山区,进驻花莲平原后,因为官兵态度蛮横、处事不公,侵扰各原住民族的生活,导致撒奇莱雅与噶玛兰族联合抵御,在清光绪4年(1878)发生了称为「达固部湾事件」(加礼宛事件)的抗清战争。本次战争造成撒奇莱雅族人伤亡、部落迁居、语言与文化隐匿一世纪之久,深刻冲击撒奇莱雅族人的传统文化。撒奇莱雅人受到加礼宛事件的影响后,族人流散、迁徙并沉寂隐匿一世纪,期间因为多居住在阿美族部落中,与阿美族互动密切,逐渐模糊原有的主体文化。
二十世纪部落迈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人类学者将撒奇莱雅族的社会文化特质,视为阿美族文化的一部分。二十世纪末期,撒奇莱雅人由历史脉络中理出文化特质,除了表现在民族服装与火神祭典当中,并推动民族自觉的文化运动。民国96年(2007)成为官方公告承认的原住民族。撒奇莱雅族人以花莲平原为主要分布地点,之后因「达固部湾事件」政权转移而使社会环境急遽改变,除在花莲平原中移动外,也在花东纵谷、海岸等地建立部落。
目前,撒奇莱雅族人数较多的部落,有新城北埔(Hupu’)、花莲市国福里(Kasyusyuan)、国福社区(Cupu’)、美仑(Pazik)、撒固儿(Sakul)、瑞穗马立云(Maibul)、寿丰月眉(’Apalu)、凤林山兴(Cilakayan)、寿丰水琏(Ciwidian)与丰滨矶崎(Kaluluan)等为主。近年来,因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也有不少族人迁往大台北都会区。
生活图象
1.产业与饮食
撒奇莱雅族人传统产业可分为农业、渔业、狩猎三个主要类别。传统农业以小米种植最为重要,十九世纪后因为与噶玛兰族人接触,族人开始学习水田耕作技术,水稻耕作面积逐渐增加。渔业以捞捕沿海与河川中的鱼类、贝类为主。花莲平原因年末时会有候鸟类栖息,因此也有狩捕鸟类的风俗。稻谷类的农作物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加上采集的野菜、狩猎所获的兽肉,提供了族人营养来源。以竹木、茅草为主要材料的传统家屋
2.建筑
撒奇莱雅族人的家屋基地,四周多种植槟榔树或刺竹作为区隔,并留有前庭方便晒稻米、谷物,家屋主体以生活起居的主屋为主,再于主屋旁搭建副屋,作为烹饪、储藏之用,主、副屋之间由屋檐下进出。主屋为生活起居功能,屋顶用茅草搭建,中间高起、前后低下以利排水。屋体约有三间开阔的宽度,开一门作为出入口,进入家屋后有大厅,大厅设有祖灵祭祀的台座,是与祖灵分享酒与食物时所用,平时放有杯子。大厅两侧有卧房,卧房以藤、竹或管蓁作为床垫铺设于高脚床上。撒奇莱雅族的屋舍,建筑工作由男性执行,以竹木、茅草为主要材料,建筑工作进行前,由可沟通神灵的mapalaway进行建屋的祈福仪式。目前屋舍建筑材料以现代材料与形式渐多,但是内部隔间摆设与祭祀祖灵的台座设置,仍具有民族特色。
3.服饰
撒奇莱雅族人的服装是在民国96年(2007)文化复振运动之后,为了与阿美族区隔而由本身历史事件与传说所创作生产的服装,特别具有历史文化的意义。撒奇莱雅族的服装在形制上有帽饰、上衣、背心、绑腿、槟榔袋等,男子年龄阶级服装分为背心与绑腿裤两件,服装色彩使用暗红色与土金色系为底色,象征不同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土金色:代表土地有心、土地有金,且重回故土。
●暗红色:代表祖先牺牲生命,鲜血流干,具有追悼先祖的意涵。
●藏青色:代表百年来与阿美族的生活情谊。
●墨绿色:用守护部落外围的刺竹,代表年龄阶级与民族精神。
●沉黑色:代表部落与祖灵。
●山棕色:记取历史事件后的逃难精神,勉励族人不畏艰难。
●珠白色:代表眼泪,象征百年来民族隐匿之委屈。
撒奇莱雅族男女服饰撒奇莱雅族服饰上的颜色皆有其独特的意涵
4.歌舞
撒奇莱雅族的音乐与舞蹈,与自然环境及生活作息共存,拥有不同类型的歌谣与舞步。撒奇莱雅族聚会吟唱歌谣时,常由长者带领吟唱歌谣,年轻人跟随长者的带领而进行应声答唱,并变化舞步;这种歌舞模式,有着长幼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撒奇莱雅族的歌曲中,有不少衬词演唱的歌曲。衬词歌曲是指歌词上常用无字义的音节,结合成旋律吟颂,并在特定场合透过共同吟唱而产生社会性意义。撒奇莱雅族人目前生活中的歌谣与舞蹈,有些具有噶玛兰族风格,像是〈捕鱼歌〉、〈妇女丰年祭舞歌〉等;有些是学习阿美族歌谣,像是〈除草歌〉;部分歌谣仍然保有撒奇莱雅族民谣风格,像是〈那鲁湾妇女跳舞歌〉(又称为〈那鲁湾情歌〉),这首歌曾经风行一时,甚至改编成为流行歌曲〈台湾省好〉。这些撒奇莱雅族人生活中的歌谣,从功能意义上来说,有祭典仪式时的「祭仪歌谣」,具有娱乐、沟通与教育等多方功能的「工作休闲歌谣」,以及具有民族与时代意义的「社会歌谣」。
◎祭仪歌谣丰年祭乐舞表演撒奇莱雅族祭典时的演唱方式常以领唱、答唱交替的应答式唱法为主,并出现低音式的复音现象。祭仪歌谣主要有撒固儿(sakul)部落的〈丰年祭舞歌〉(lalikit),这几段歌曲每段都有相应的舞蹈动作,边吟唱边变换步伐。这些步伐是搭配祭典歌曲,且仅在丰年祭时才采用,因此族人认为是祭典仪式步伐,比休闲娱乐时的舞蹈更具有庄严性。
◎工作休闲歌谣工作休闲歌谣包含工作、休闲时唱的歌曲,这些歌谣列举如〈捕鱼歌〉、〈除草歌〉、〈那鲁湾妇女跳舞〉、〈乡亲休息吧〉、〈饮酒歌〉、〈背小孩歌〉、〈农人休闲歌〉等,说唱故事的歌曲则有〈背袋之歌〉、〈放牛老人〉,以及妇女在丰年祭时唱的〈跳舞歌〉、〈欢迎歌〉等。
◎社会歌谣社会歌谣是因应当代社会变迁,为强化族人认同而编创的歌谣,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意义,像是〈我们都是一家人〉(Nay takoboan ko loma’a no ma ko/Oloma kita mamin)、〈撒奇莱雅传统生活歌〉(Sakizaya a dadiw)、〈勤奋的撒奇莱雅族人〉(Maylayan a sakizaya)等。
5.语言
撒奇莱雅族因为达固部湾事件的影响,使得部落迁移、族人分散,以致撒奇莱雅语的使用机会降低,并因隐匿于阿美族里,在语言中加入、借用许多阿美族语汇,但仍然具有语言上的独特性。
祖先的规范
撒奇莱雅族的社会制度,有母系婚姻与年龄阶级制度两者,母系婚姻联系家族关系,年龄阶级则连接男子社会关系。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通婚对象开始改变,与阿美族人通婚比例变高;近年则与汉族接触日渐频繁,通婚比例也开始增加。
1.母系社会
暗红色上衣与土金色背心,代表妇女延续血脉、保护家园撒奇莱雅族早期的婚姻以母系婚姻为主,结婚前男子为女方准备好薪材,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入住女方家。二十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前,撒奇莱雅族人的婚姻对象以族内通婚为主;日据时期之后,与阿美族人通婚的比例逐渐变高。民国70年代(1980年代)之后,因整体社会经济转型,族人和其他族群接触日渐频繁,与汉族的通婚比例也开始增加。
2.年龄阶级撒奇莱雅族的男子,按年龄成长略分为儿童、青年、成年与老年几个阶段,进入青年阶段后会成为年龄阶级成员,需要负担防卫、产业与劳动等公众事务,并且在各项祭典与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男子在15岁以前属于称为wawa的儿童,13岁之后进入青年前的预备阶段,因为即将要成为年龄阶级成员,必须参与阶级中属于未成年组的培训活动,像是开始住在青年集会所里,服从高等阶级的命令与训练。男子成为年龄阶级成员后,按照9到12级的年龄阶级依序晋升。晋升阶级由传统领袖、长老与青年干部讨论后决定,并于祭祀万物创造大神Malataw后确立。撒奇莱雅族的男子年龄阶级名称采用循环使用制度,目前撒固儿(Sakul)、马立云(Maibul)、矶崎(Kaluluan)、水琏(Ciwidian)部落仍有年龄阶级制度运作。撒奇莱雅族年龄阶级制度为八年一阶层,从13足岁至77足岁以上,都有其阶级名称及意涵。
风俗民情
撒奇莱雅族的传统信仰相信万物有灵,超自然力量无所不在,而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要透过能与神灵沟通的mapalaway进行。传统神灵可略分为万物神(Malataw)、守护神(Dungi’)、祖灵(Ditu nu babalaki)跟自然界的灵(Ditu),各有执掌跟祭祀方式,近年来因为族群接触与宗教传播的因素,也有族人信仰汉族宗教、基督宗教。
撒奇莱雅传统神灵观念影响了族人的生活与健康,发展出农耕相关的播种祭、收成祭、丰收祭、收藏祭与祈雨祭,还有祭祀河川海神的祭典。这些祭典仪式按照撒奇莱雅族人的pasavaan(春)、ralud(夏)、sadinsing(秋)、kasinawan(冬)四季观念依序进行。播种祭在年后农历2、3月间,海神祭则在农历5、6月间,丰收祭在收获后的农历8月,收藏季则在年末进行。这些农耕祭仪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逐渐简化,目前以丰年祭为固定办理的祭典仪式。1.农耕祭仪传统农耕祭仪以小米为中心,因此发展出根据小米生长季节而产生的播种祭、丰年祭、收藏祭。小米农耕的相关祭典因为经济与粮食作物变成水稻,办理时间逐渐改为配合稻米收获工作进行。
◎播种祭(mitiway a lisin)在农历2、3月间,由播种祭召集人cilisinay召集进行。播种祭除祭祀造物神Mapalaway外,以进行播种为主要工作,播种后男子前往捕鱼并聚餐。餐后各户准备小米或狩猎物给本次播种活动召集人,以表达工作圆满之意与谢意。目前播种祭典已有一段时间没有举行。
◎丰年祭(kailisinan)丰收祭典于小米收成后进行。小米在收割的时候,就要编织山棕叶来绑小米穗,并准备糯米年糕、酒、槟榔放在门口,由神职人员Mapalaway分配给家中有成员伤亡的家庭,称为patongi’。patongi’之后,才开始举行malaliki’,族人着正式服装由传统领袖带领进行祭祀,感谢创造之神Malataw护佑农作收成。祭典最后以庆祝餐会paklang作为结束,也就是前往捕鱼后,将鱼获搭配糯米饭进行的会餐。
◎收藏祭(musinga’)小米或旱稻收割后,由各家决定午后的入仓时间,入仓后,要做tunu’(撒奇莱雅族称为tunu’)(糯米团)来祭拜作物神。
◎海神祭(mila’dis)农历5月到6月间进行,由传统领袖主持,祭祀万物创造神太阳神(Malataw)与河川海神(Kavit)。海祭的办理时间,传统上按照天候气象决定,目前则以国农历来作为办理时间。祭拜海神Kavit使用小米糬、米酒、香烟跟槟榔作为供品,结束后则下海捕鱼,同时代表着捕鱼季节的开始。目前海祭祭典在矶崎(Kaluluan)部落仍持续举行。
2.火神祭典(palamalan a lisin)火神祭以光绪4年(1878)加礼宛事件为祭典核心概念,属于跨部落的全族纪念性活动。加礼宛事件发生时,达固部湾部落(Takubuan)是当时最大的部落,部落外围种有刺竹防御。清兵因刺竹隔离而无法接近部落,最后引火射箭攻击,造成部落茅草屋烧毁、族人伤亡。之后,族人因分散各地而无法祭祀事件中伤亡先祖。撒奇莱雅族因遭历史事件的祝融吞噬,而致民族文化发展受挫。历经一世纪后,族人以火神祭典吊唁祭祀传统领袖夫妇以及在加礼宛事件中牺牲的族人。火神祭典除了纪念历史事件外,更具有凝聚民族认同的意义。火神祭典的仪式有:一、迎神,二、祈福,三、绕境,四、祭神,五、送神。
◎迎神(Di’tu)迎神的目的是燃烟告知神灵与祖灵。燃烟仪式之后,由五色使者持火把绕行达固部湾部落(Takubuan),并在定点进行招唤祖灵到会场。等到祖灵陆续进入会场后,接着迎请火神进入会场。
◎祈福(milunguc)祝祷司与五色使者在会场中六个地方,让族人绕行并接受消灾祈福仪式。
◎绕境(misaliyuk)青年阶级成员按照加礼宛事件中的避难路线巡礼绕行。会场中则引唱丰年祭中的〈召集舞u-u-u-〉、〈迎神曲〉与〈丰年祭勇士舞〉等歌曲,其中火神祭(palamal)中的〈召集舞u-u-u-〉被当成火神祭典主要的颂神曲。祭神时繁盛丰富的祭品
◎祭神(mibetik)族人吟唱祭歌颂神曲〈u-u-u-〉,接着以槟榔、荖叶、糯米糕、小米、生姜、酒、刺竹、盐等进行祭祀,并藉由风车、烟、陀螺、陶壶、陶杯等媒介物转化给天地祖灵。祭祀祖灵仪式结束后,则引火烧化火神祭坛。
◎送神(padungus tu Di’tu)由撒奇莱雅族主祭者宣达旨意,主办部落主祭、火神使者及部落传统领袖带领祭众族人领唱祭歌并绕行祭坛。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22053.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