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字介眉,字戒微,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书法家之一。她与江南著名书法家萧娴并称“南肖北游”,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游寿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还是一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她与庐隐、冰心、林徽因并称为“八闽四才女”,在文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鲜有人知她的故事。
游寿于1906年出生于福建霞浦县,家庭背景深厚,世代书香。她的祖上曾是乾隆年间的翰林院编修,家庭的文化氛围深深影响了她。游寿的父亲游学诚自15岁起便开始教书育人,光绪十七年中举后,更是主持福宁近圣书院,培养了无数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游寿自幼便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早早地便开始练习书法,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1920年,游寿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院。在校期间,她每天临摹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努力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毕业时,她已能书写出一手漂亮的颜体字,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誉。然而,1925年,游寿刚刚毕业,父亲的去世让她痛苦不已,失去了人生中的重要支柱。
为了躲避因参与爱国运动而遭到通缉的风险,游寿逃回家乡。在家乡,乡人推荐她继承父亲的工作,担任霞浦县立女子高等小学的校长。年轻的游寿深感责任重大,毅然承担起了父亲留下来的教育事业。她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年后,游寿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中文系。在这里,她遇到了许多古典文学的大家,尤其是胡小石教授对她的影响深远。游寿不仅学习文学,还深入研究古文、考古和书法。她的才华在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受到师生们的广泛赞誉。尽管她的书法受到了高度评价,游寿却谦虚地表示:“我的字,不卖!”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她对艺术的热爱,更显示了她对物质利益的淡泊。
游寿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幽默。她常常与老师开玩笑,课堂上的气氛因她的机智而活跃。例如,在一次课堂上,王晓湘教授讲解北齐的《敕勒歌》,游寿思维敏捷,随口作了一首即兴诗:“中山院,层楼高,四壁如笼,鸟鹊难逃。心慌慌,意茫茫,抬头又见王晓湘。”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连王教授也忍俊不禁。这样的幽默与机智,使她在同学中赢得了极高的人气。
1931年,游寿前往厦门集美师范大学任教,她与谢冰莹共同创办了文学杂志《灯塔》,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1933年,游寿与霞浦同乡、民国最高法院法官陈士诚结婚。婚后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儿子,但不幸的是,孩子在幼年时因病夭折,给游寿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失去孩子的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生活的重担似乎更加沉重。
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游寿积极参与抗战救国运动,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她在江西参加妇女抗战救国运动,努力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游寿的爱国精神使她在动乱的时代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国家的命运。她的婚姻因失去孩子而陷入困境,最终与丈夫形同陌路,生活的孤独感愈发加深。
解放后,游寿自愿支援边疆建设,来到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担任副教授和教授。在那里,她继续传授书法和古文字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然而,孤独的生活让她一度精神崩溃,曾萌生以自身作为原子弹试验品的念头。她在信中写道:“平生所学无以报国,愿以六十余岁羸弱之躯作原子弹爆炸辐射之试验,以明心志。”这封信虽未得到回应,但却深刻反映了她内心的孤独与绝望。
1972年,周总理得知游寿在金文甲骨文方面的造诣后,特意询问有关她的情况,并嘱咐地方政府照顾她。游寿随后重返校园,继续她的教学工作,虽然岁月已逝,游寿依然坚守在学术的第一线。
游寿的一生是对文化的执着追求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的缩影。她的才华与坚韧,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尽管她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遗忘,但她的精神与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游寿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那个时代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象征。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回顾与思考。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20898.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